快捷导航   郑州中考政策指南   2018郑州中考大事记   历年中考分数线   热门中考资讯   中职中专招生   历年中考真题及答案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重点高中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郑州站 > 中招备考 > 中考复习 > 正文

中学文言文句读技巧与训练

来源:网络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6-09-21 14:14:31

说两句

  •   中学文言文句读技巧与训练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 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 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 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 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 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 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5〕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例〔7〕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例〔8〕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 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 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 “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 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 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括号中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 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 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 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 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扬州中学 朱学慧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断句: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翻译: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

      3.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到郊外,让他谋 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文言文断句的思路与方法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断句的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 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 了.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附答案:(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 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2)译文:雕刻的技巧,鼻子不如大一些,眼睛不如小一些。鼻子大可改小,鼻子小不可以改大;眼睛小可以改大,眼睛大不可以改 小。做事情也是这样,为它想好退路,那么事情将很少失败。)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 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 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 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 小,大大"亦然)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例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 之?”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 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 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 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考题例析】2007年广东卷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异 史 氏曰 满招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执 叶 公 之 余 习 狃② 而 不 变 势不 至 大 败 涂 地不 止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导析】该段断句应为: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异史氏曰"是作者评述,"满招损谦受益"是成语,两个"也"均为句末虚词,这些都对准确断句很有帮助。

      参考译文: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能力训练】

      用"/"给下面画线的句子断句

      1.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 为 丹 阳 尹 母 殷在 郡 每 闻 二 吴 之 哭 辄 为凄 恻 语 康 伯 曰 汝 若 为 选 官 当 好 料 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泪落。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 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译文:吴道助(吴坦之)、吴附子(吴隐之)兄弟住在丹阳郡公署的后面时,他们的 母亲童夫人去世了。兄弟二人朝夕到母亲的灵前跪拜,一念及母亲,或者宾客吊唁 时,二人便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悲痛欲绝,路人都为之落泪。韩康伯当时为丹阳 尹,他母亲也住在郡署里面,每次听到吴家兄弟二人的哭声,就心里感伤,对韩康 伯说:" 你以后如果作了选拔人才的官,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两个人。" 韩康伯也很 欣赏二人。后来韩康伯果然作了吏部尚书,此时大哥吴道助已因悲伤过度身亡,小 弟吴附子因此而富贵显达了。

      2. 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 曰 昔 尧 聘 许 由 面 无 怍 色先 生 何为 颠 倒 衣 裳文礼答曰:" 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译文: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3.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 至 门 谓 吏 曰 我 是 李 府君亲既 通 前 坐元 礼 问 曰 君 与 仆 有 何 亲 对 曰 昔 先 君 仲 尼 与 君 先 人 伯 阳有 师 资 之尊 是仆与君 奕 世 为 通 好 也 元 礼 及 客 莫 不 奇 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 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 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 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 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这时,太中大 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 非常尴尬。

      4.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 儿 大 者 九 岁 小 者 八 岁 二 儿故 琢 钉 戏 了 无遽 容 融 谓 使 者 曰 冀 罪 止于身 二 儿 可 得 全 不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

      【译文】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 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 "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 "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5.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 问 元 方 府 君 如 何 元 方 曰 高 明之 君 也 足 下 家君 如 何 曰 忠 臣 孝 子 也客曰 易 称 二 人 同 心 其 利 断 金 同 心之 言 其 臭 如 兰何 有 高 明 之 君 而 刑 忠 臣 孝 子 者 乎元方 曰 足 下 言 何 其 谬 也 故 不 相 答 客曰:" 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 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译文】颖川太守对陈仲弓(陈寔)施了髡刑,有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 太守这个人怎么样?" 元方回答:" 是高明的太守。" 又问:" 您父亲怎么样?" 元方回答:" 我父亲是忠臣孝子。" 客人问道:" 《易》中说:'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怎么会有高明的太守对忠臣孝子施刑呢?" 元方说:" 你的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 客人说:" 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答。" 元方说:" 从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人都是高明的人;三个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 客人惭愧地走了。6.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 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 慈明曰:" 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 " 阆曰:" 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慈明 曰 昔 者 祁 奚 内 举 不 失 其 子 外 举 不 失 其 雠 以为 至 公 公 旦文王 之 诗 不 论 尧 舜 之 德 而 颂 文 武 者 亲 亲 之 义 也 春 秋 之 义 内 其 国 而 外 诸 夏 且 不 爱其亲 而 爱 他 人 者 不 为 悖 德 乎【译文】 荀慈明(荀爽)遇见汝南袁阆,袁阆向他问起汝南的知名人士,荀慈明先说起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笑道:" 难道仅仅因为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吗?" 荀慈明说:" 您指责我,有什么凭据吗?" 袁阆说:" 刚才我问的是国家名士,而你先提到的都是你的哥哥,所以我指责你。" 荀慈明说:" 从前祁奚告老还乡时,内举不忘他的儿子,外举不忘他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诗,不言尧舜的功德,却赞美文王武王的伟绩,这是因 为他爱自己亲的道理呀。《春秋》的义理,是以鲁国为内,以华夏诸国为外。况且不爱他的亲人却爱外人,这不是有悖道德吗?" 7. 祢 衡 被魏武 谪 为 鼓 吏 正 月 半 试 鼓 衡 扬 枹 为 渔 阳 掺 挝 渊 渊 有 金 石 声 四 坐 为 之 改 容孔融曰:" 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魏武惭而赦之。

      答案: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①,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②,渊渊有金石声③,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 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④。" 魏武惭而赦之。

      8.(2008江苏卷)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老而后 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也予 按 此 正是 迁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9.过 江 诸 人每至 美日 辄 相 邀 新 亭 藉 卉 饮 宴 周 侯 中坐 而 叹 曰 风 景不 殊 正 自 有 山 河 之 异 皆 相 视流 泪唯 王 丞 相 愀 然 变 色 曰当 共 戮 力 王 室克 复 神 州 何 至 作 楚 囚相对

      答案: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0.晋 明 帝数岁 坐 元 帝 膝 上 有 人 从 长 安 来 元 帝 问 洛 下 消 息 潸 然 流 涕 明 帝 问 何 以 致泣 具 以 东度意告 之 因 问 明 帝 汝 意 长 安 何 如 日 远 答 曰 日 远 不 闻 人 从 日 边 来 居 然 可 知元 帝 异之明 日 集 群 臣 宴 会 告 以此 意 更 重 问 之 乃 答 曰 日 近 元 帝 失 色 曰 尔 何 故 异 昨 日之 言邪答 曰 不 见 长 安

      答案: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1.孔 融 被收中 外惶 怖 时 融 儿 大 者 九 岁 小者 八 岁 二 儿 故 琢 钉 戏了 无 遽容融 为 使 者 曰 冀 罪 止 于 身 二 儿 可 得 全 否 儿 徐 进曰 大 人岂 见 覆 巢 之 下 复 有 完 卵 乎寻亦 收 至

      12.桓 公 北征经 金城 见 前 为 琅 邪 时 种 柳 皆 已 十 围慨 然 曰 木 犹 如 此 人 何 以 堪 攀 枝 执 条 泫 然流泪

      13.谢 太 傅寒雪 日内 集 与 儿 女 讲 论 文 义 俄 而 雪 骤公 欣 然 曰 白 雪 纷 纷 何 所 似 兄 子 胡 儿 曰 撒 盐空中 差 可 拟 兄 女 曰 未 若 柳絮 因 风 起 公 大笑 乐 即 公 大 兄 无 奕 女 左 将 军 王 凝 之妻也

      答案:谢大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4.陈 太 丘与友 期行 期 日 中 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后 乃 至 元 方 时年 七 岁 门 外 戏 客 问 元 方 尊 君在不 答 曰 待 君 久 不 至 已 去友 人 便 怒 曰 非人 哉 与 人 期 行 相 委 而 去 元 方 曰 君 与 家 君期日 中 日 中 不 至 则 是 无 信 对 子 骂 父 则 是 无礼友 人 惭 下 车 引 之 元 方 入 门不顾

      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楚 有 祠者赐 其 舍 人 卮 酒 舍 人 相 谓 曰 数 人 饮 之 不 足 一 人 饮 之 有 余 请 画 地 为 蛇 先成 者 饮 酒一人蛇 先 成 引 酒 且 饮 之 乃 左 手 持 卮 右 手 画 蛇 曰 我 能 为 之 足 未 成 一 人 之 蛇成 夺 取卮曰 蛇 固 无 足 子 安 能 为之 足 遂 饮 其 酒 为 蛇 足 者 终 亡 其 酒

      答案: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6.与 善 人居如 入芝 兰 之 室 久 而 不 闻 其 香 即 与 之化 矣 与 不 善 人 居 如 入 鲍 鱼 之 肆 久 而 不 闻 其臭亦 与 之 化 矣

      17.虽 有 嘉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其 善 也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足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能 自 强 也 故 曰教 学 相 长 也

      18.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 军 辛 庆 忌 等上 书 救辅 遂得 减 死 朱 云 请 斩 张 禹 上 怒将 杀 之 庆 忌 免 冠 解 印 绶 叩 头 殿 下 曰 此 臣 素 著狂 直臣 敢以 死 争 叩 头 流 血 上 意 解 然后 得 已 庆 忌 此 两 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另附练习

      一、用“/”为下列文言文断句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

      4.高祖曰公等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0.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11.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 徙犹恶子之声(译文)

      1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3、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14.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15.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译文)

      16.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7.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19.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⑴范氏富,盍已乎? 译:

      ⑵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

      ⑶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

      20.把下面的两段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告子上》

      (1)观于海者难为水。 。 译:

      (2)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译:

      (3)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译:

      (4)此之谓不知类也。 。 译:

      2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曰:前史有循吏,何哉?世使然也。汉武役繁奸起,循平不能,故有苛酷诛戮以胜之。梁兴,教民以孝悌,劝之以农桑。逮践皇极,以俭先海内,身服浣濯之 衣,御府无文饰,宫掖无珠玑锦绣。每选长吏,务简廉平。武康令何远清公,以为宣城太守,盖良吏也。若夫酷吏,于梁无取焉。《梁书?列传第四十七?良吏》

      (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教民以孝悌,劝之以农桑。②逮践皇极,以俭先海内

      (2)何远本是“倜傥轻侠”之士,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成为良吏?请用现代汉语列点回答。

      22.将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①不?”李弘度答曰:“《北门》②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 ——《世说新语》

      注:①百里:方圆百里的地方,即一个县。②《北门》:《诗经》中的一篇,旧以为是写“仕不得志”的,诗中描写一个小官吏慨叹自己位卑多劳,生活贫困的苦况。

      译为:

      2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 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注]宋濂,字景濂,明 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24.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有人尝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或曰:“凡人损己 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 (注:簇箔,养蚕用的竹筛子。)

      (1)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2)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3)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

      25.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答: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答:

      附部分答案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

      (4.高祖曰/公等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0、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译文略)

      11、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译文略)

      1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3、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14.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15.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译文略)

      16.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7.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 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8.(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19.⑴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⑵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⑶(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0.(1)看过大海的人,很难把一般的水放在眼里。(2)在圣人门下游学过的人,很难把一般人的言论放在眼里。(3)如果有人能把它弄直,就不以往秦楚的路为远。(4)这就叫做不懂得(事情)轻重啊。

      21.(1)翻译

      ①用孝悌来教化百姓,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②到了登上帝位,皇上便在国内率先奉行节俭。

      (2)理解

      ①社会风气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公正; ②梁朝皇上崇尚朴素廉洁的节操;③廉洁朴素是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

      22.李弘度时常慨叹得不到赏识提拔的机会(或“不被知遇”)。殷扬州知道他家境贫寒,问他说:“你能否屈就(或“委屈自己的心志”),去担任一个小 小的县令?”李弘度回答说:“我为官不得志的慨叹,早已被上级知道了;走投无路的猿猴跑到林中,哪里还有闲暇(或“哪里顾得上”)选择栖身之木呢!”于是 殷扬州授予李弘度剡县县令的官职。(重点为:被遇、贫、屈志、不、上闻、穷、暇、授)

      23.(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重点:“方”和“深罪”)(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重点:“微”和“几”,各1分)

      24.(1)曾经有人错认了司马徽的猪,司马徽就(推)让给他。(2)现在你和他同样急用,为什么给他?(3)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愧的!

      25.(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附练习二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1、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3、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

      5、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6、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04海淀二模)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7、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8、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答案: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9、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答案: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0、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文公以晋国霸,而厉公以见弑于匠丽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 下,而愍王以弑死于庙梁;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尊贤》)

      选择答案:

      A.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B.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C.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

      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D.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2018年郑州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热门推荐

    热门专题

    • 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2023中考特别策划
    • 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 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中考作文]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

    中招计划

    志愿填报

    中考体育

    中考签约

    中考分数线

    中考备考

    中考真题

    中考一模

    中考二模

    中考作文

    中考复习

    中考说明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

    重点高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

    郑州市第七中学

    郑州市第九中学

    郑州第一零六中

    郑州市一零一中

    郑州市第十六中学

    初中试题库

    热门试题

    中考真题

    二模试题

    单元测试

    一模试题

    中考压轴题

    工具大全

    中考报考时间

    中考分数线

    中考成绩查询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志愿填报